精神医学的就业前景篇1
[关键词]医院文化建设;社会医疗机构;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4)04(a)-0131-05
Explorationandthoughtonhospitalcultureconstructioninnon-governmentmedicalinstitutionsunderthenewsituation
SHIRongxiang
ShanghaiWaigaoqiaoFreeTradeZoneMedicalCenter,Shanghai200131,China
[Abstract]Underthesituationofnewmedicalreformandnewpatternofhospitaloperation,itisworthexploringhownon-governmentmedicalinstitutionsgaincompetitionadvantage,winmedicalmarketshare,andpromot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hospitalthroughconstructionofhospitalculture,softpower.Throughexpoundingtheconnotationsandfunctionsofhospitalcultureconstruction,combinedwiththechallengesandtheexistingproblemsitfaces,thispaperproposesthethoughtsofhospitalcultureconstruction,meanwhile,itputsforwardtothedifficultproblemsthatnon-governmentmedicalinstitutionswillfaceduringtheprocessofconstructinghospitalculture.
[Keywords]Hospitalcultureconstruction;Non-governmentmedicalinstitution;Practice;Thought
发展社会医疗机构,促进社会办医,大力推进社会医疗机构的增量发展,提高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服务量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社会医疗机构如何在这样的政策背景和医改形势下将自身建设成为有质量水准、有社会影响、有品牌特色,能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公立医院互补和谐发展,成为新的办医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是目前社会医疗机构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和挑战。医院文化作为一种柔性的生产力,其在医院建设、经营、发展中重要性已越来越得到重视,文化建设也已逐步成为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战略手段,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医院文化建设来推动医院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值得社会医疗机构思考和探索。
1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与作用
医院文化是医院在经营、建设和长期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逐步优化形成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定社会文化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具有医院自身特征,能传承的一种群体文化[1]。
医院文化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①环境文化,即医院物质文化,由医院建筑、就医环境、诊疗设备、服务设施等有形物质构成。物质文化是医院塑造良好形象的物质保证,加快医院物质文化建设能为医院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平台。②行为文化,医院在运营发展过程中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科研教育、文化娱乐、人际关系等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良好的行为文化有利于培养患者和员工对医的信赖度和忠诚度。③制度文化[2],是精神文化的载体,主要表现在医疗管理实践中所制定的组织管理制度,是医院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技术发展的具体要求,也是依法治院、规范行医的重要保证。合理的制度文化不但对医院各方面是有益的约束,同时良好且科学的制度引导将对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④精神文化,是医院在营运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社会文化环境影响而形成并建立起的群体意识,医院发展的原动力,包括医院精神、奋斗目标、价值取向、理想信念,服务理念等。精神文化在整个医院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医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性质和方向[3]。精神文化一旦被员工认同,就会产生规范、自律、凝聚的作用,把员工的思想行为统一到医院发展的轨道上来。
由此可见,医院文化就是医学实践过程中全部要素及其运作方式的总和,直接体现在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关系到医院的现实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合理有力的医院文化是一种现代医院管理理念的体现,是保证医院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动力之源[4]。医院文化一旦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可确立,就会对医院发展形成一种良性的内在的自我驱动,通过导向与塑造、凝聚与稳定、激励与约束等作用产生正能量,推动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着医院经营的质量和发展的速度[4]。
2医院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2.1市场经济下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和医务人员的价值观经受考验
与20世纪90年代公立医院被推向市场,走自力更生,找米下锅去维持医院运转一样,目前越来越多的被批准设置、投入运营的社会医疗机构在市场化进程中不得不面对与公立医院的竞争,面对政府鼓励社会办医但尚待完善的准入机制、管理机制、配套方案等政策环境[5],医院用各自经营手段维持运转生存。同时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效益原则对部分医护人员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面临生存压力的社会医疗机构,更容易出现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经济轻文化、重硬件设施轻人文精神的问题。这些直接影响了医疗服务市场化进程,也造成了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在医院发展建设中淡化“市场化”的氛围、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和谐理念,正是新形势下医院进行创新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课题。
2.2社会经济转型期给医院文化建设带来更大的挑战
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封闭、僵化的状态走出来,价值观走向多元化,这就造成了员工的认识统一困难。科学主义至上,人文主义缺失,只重视技术,“见病不见人”的现象还客观存在[6]。医务人员除了专业知识外,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综合模式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实践,对相关的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知晓甚少。医院如何通过凝练核心价值观、培育职业精神来形成引领员工的价值观、职业精神和医学伦理意识实为医院在新时期面临的一大挑战。
2.3社会医疗机构自身的特质给医院文化建设带来的问题
首先,社会医疗机构由于建院历史短,员工职业文化背景多元,缺乏足够的文化积淀,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存在诸多的误区。主要表现在:①文化建设的简单化、表浅化:医院经营管理者往往缺乏对医院文化建设深入的认识,存在理论上的模糊和实践上的盲从的倾向[7],甚至片面地将进行员工的文体活动、娱乐员工的现实生活、丰富员工的精神生活等理解为医院文化建设,而这些作为医院文化的载体远不能覆盖医院文化建设所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医院文化建设应贯穿和融汇于医院软硬件的改善和提高的全过程。②文化建设的口号化、物表化:将文化理解为标榜,将医院的信息宣传工作和形象识别系统作为文化的全部实质内容,形成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教育引导员工,服务大众健康,做好思想工作就等于建立了医院文化,忽略了医院的精神内涵,没有将价值观转化为员工群体性的自觉实际的行动,其结果“止于知,疏于行”。医院文化建设是是一种全面提高人员素质和医院管理水平的探索和实践。
其次,医院经营管理团队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养的层次不齐,内部整体管理水平不高,也是社会医疗机构创建医院文化过程中一个严重的不足。社会医疗机构经营管理者从整体上讲还缺乏现代医院管理理念,对医院文化建设缺乏深入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造成经营者对医院文化建设投入少,管理者对医院文化建设执行力不够,医院员工对医院文化认同性和参与性不足。同时社会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以离退休返聘员工居多,人员的流动性强,更不利于文化建设的继承和延续,造成文化建设的夭折和断层。
此外,社会医疗机构在经营管理中往往缺乏对医院的远景规划、缺少核心价值观的灌输,在办医宗旨、用人育人机制上存在着偏差,缺乏对员工的培养机制;对人才价值的认可度不高,缺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医护人员缺乏足够的学术氛围、职业晋升等价值被认可、个人得到发展的空间,以至于社会医疗机构的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始终是个短板,投资经营者在人才引进、培育储备方面的投入始终捉襟见肘,这些直接造成了医院文化形成链中重要环节的缺失或断裂。
3对社会医疗机构医院文化建设的体会和思考
物质文化是基础文化,制度文化为保障文化,行为文化为形象文化,精神文化为核心文化[8]。任何一个层面的文化的缺失都将不能形成合理有力的医院文化而成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医院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仅停留在医院硬件的提高上,更多的应该是被医院广大员工所认同的医院精神、经营理念和行为模式的深化和转变[4]。基于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构成及社会医疗机构所处的大环境和现状,对医院文化建设笔者谈几点构思:
3.1提炼并确立医院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医院文化建设中
医院的发展需要一个为医务人员群体认可并为之努力奋斗的支柱,医院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形成一种催人奋进的价值体系。以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医疗保健中心(以下简称“我院”)为例,作为上海综合保税区,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内唯一一家医疗机构,医院从建院初起将立足于保税区,以构建保税区内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防御体系,优化区域投资环境作为医院功能定位,将区域人群的基本医疗、疾病防控、健康促进作为医院目标事业,作为医院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根本。在医院运营12年来始终以保税区企业和员工的需求为中心,以保税区自由贸易的区域文化传承为源头,在医疗实践中提炼并逐渐确定了“诚信、务实、严谨、创新”的院训,“以人为本,诚信至上,争创一流”的服务宗旨,并与投资方的企业精神结合,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作为医院的发展愿景,努力将“质量是生命,质量是道德,质量是休养,质量是第一要素,质量是安全保障,质量是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奉为医院的核心价值观,作为立院兴院之本,加以尊崇,在多年的医疗实践及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星级”医院的创建中不断地得到强化,深深植根于每名员工心中内化为员工的自觉信念、行为规范、目标意识。实践充分证明医院的价值观也已成为医院内部和外部对医院的共识,成为员工队伍稳定的保障力、医院发展的推动力。
3.2加强制度文化的建设,提升组织的内在约束力
组织机构离不开规范管理,卓越的管理源于科学的制度[9]。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并把文化融入其中,是医院依法执业、持续发展的生存链条。
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是医疗安全的保障。以我院为例,建院之初开始建章立制,结合医院业务特色和运行机制编撰涵盖医院管理、医疗工作、质量控制、文化建设等诸多层面的医院管理制度,作为医院依法执业、规范管理、医疗工作持续改进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行为准则,并注重制度的学习、遵从和创新,不定期更新增补制度,不断完善医院制度管理体系,以此打下了文化建设的基础。医院规章因此成为员工行为的约束力,更成为了协调医院上下、科室间、医院与和社会的纽带,医院因此有了稳定的质量和安全保障。在制度建设和推进过程中,社会医疗机构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服务专长,在综合医院核心制度的基础上,完善特色专科、专项医疗服务的制度内容,使得员工医疗行为和理念更为规范、严谨、有章可循。社会医疗机构员工队伍往往来自于各个不同的单位,通过制度可起到把原有的行为习惯、固定思维改变过来,用制度约束达到统一。制度是刚性的,但制度中体现的文化意愿是鲜明的,作为建院历史不长、医护人员职业背景差异大,员工队伍组成多元的社会医疗机构更应该将制度建设作为工作抓手,从而推进全面工作纲举目张。
医院的核心价值观同样需要通过一套合适的制度包括薪酬体系、工作制度、晋升制度、人才引进制度等来满足医院员工的需求,并将员工的全部精力集中在患者至上的工作中[10-11]。作为一所历经百年服务精良的医疗组织,堪称世界医学和护理领域圣地的梅奥诊所,将患者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和内部制度建立的良性循环和成功经验无疑更值得社会医疗机构借鉴。
3.3创建高素质的医护队伍和管理团队,延揽人才,构筑“力量联盟”
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学习进取,一个组织的生命力更在于学习提高。医院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引进和培养有用的高素质人才,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让员工与医院一起成长,这在建院历程普遍不长、医院管理团队不够精专的社会医疗机构显得尤为重要。
建立学习型团队,对员工进行业务素质的培育、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人文道德素质的培育,使医院的医学实践水平和管理工作效率提高成为必要。为员工提供进修学习、学术研讨的机会,抓好“三基”培训、学历教育、职称晋升,鼓励科学研讨、推进新技术,关注并减轻医务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和暴露和职业压力,创建知人善用、宽松和谐、富有竞争的人际关系的环境,均可为员工提供有效的成长空间。将每名员工的努力和进步化为医院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动力。优秀的员工是确保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2]。
推动医院和谐发展的另一个决定性因素在于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其关键在于领导班子的前瞻意识、领导艺术和管理水平,以及中层干部的大局意识、学识水平和管理技巧。因此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环境,一个勤于学习、善于管理、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管理团队是医院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医院管理者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管理水平和文化底蕴,才能建设先进强大的医院文化,实现有效的管理。
同时,医院应围绕选人、用人、培养人、激励人、留住人去营造人本环境,为员工创建良好的环境文化,为员工的长远利益负责,为员工的信仰、利益、追求、理想和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负责,真诚帮助每名员工在不同层面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从而增加员工对医院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忠诚度,足够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提高医院的运作和管理效能,最终实现员工的人生价值和医院价值双赢。医院文化的建设者、实施者传播者是每一名员工,因此延揽人才,培育高素质,与医院价值观趋同的医护队伍和管理团队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直接关系到医院文化建设战略目标的成败得失。
3.4创新文化载体,推出文化产品,打造服务品牌,构建医院、患者、政府多赢的文化平台
各类信息媒介如医院的网站及报刊是医院上下信息沟通渠道、舆论宣传阵地,是承载医院文化的载体,以此搭建医生与患者、医院与政府、医院与协会、医院与企业便捷沟通的平台,有助于建立和谐有效的工作机制。
加强信息传播,宣传正面形象,提高社会对医院的感知度。以我院为例,医院始终以服务好每一个企业、每一名员工、每一例患者就是为医院创建好声誉、塑造好品牌的理念和宗旨,优化服务流程,精益流程管理,让员工用优质的医疗服务展示医院个性,树立医院形象。同时通过医院网站和保税区政府网站,展示医院风貌、动态新闻、医疗讯息和患者健康信息的查询平台,区域内公共卫生服务的数据,通过自贸区内的专刊外高桥之窗、上海综合保税区报宣传报道履行政府公共卫生职能的正面事迹等,在展示和宣传医院的同时建起了医院、企业、政府之间的桥梁,使医院优质服务的整体形象更加真实和亲切,提高企业和区域员工的感知度,提升社会、政府、企业对医院的满意度。
完善组织机构建设,适时推出文化产品。以我院为例,医院在五周年和十周年庆典、保税区成立廿周年之际相继推出了如浓缩医院发展历程的大事记、体现医院人文风貌的员工随笔集锦、以及围绕健康为主题的各类健康促进行动和志愿者活动等能体现医院核心价值观理念的文化产品,使员工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医院文化内涵的熏陶,坚定医院核心价值观的追求,与医院同成长,共发展。
4社会医疗机构创建医院文化面临的几个难点问题
4.1在时间厚度里的医院文化积淀和深度构建
正确的医院价值观念和员工行为规范是其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淀,是构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无形因素,它有一个“培育”过程,需要医院管理者采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向全体员工不断灌输及强化,使其对医院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认同。相比起公立医院,在社会医疗机构普遍建院历程不长,管理团队不稳定、员工队伍流动大将更为直接影响到医院文化的执行力、延贯性和深度构建。
4.2保持创新提高医院文化建设的灵魂所在
与公立医院一样,社会医疗机构在确保生存,寻求发展的不同阶段,将面临不同的问题和考验: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提供优质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如何在医疗资源的合理提供和合理消耗之间寻找平衡点;如何在服务群众体现基本医疗的公益性的同时增加医院的收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为难处境;如何在医疗市场客观情况下,做好医院管理文化和经营文化的策略调整,所以如何保持创新成为了社会医疗机构医院适应医疗产业和医疗市场的发展和变化而必须提高文化建设的灵魂所在。
4.3个性建设是医院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医院长期养成的个性化品牌力量,实际上是医院在竞争发展过程中培育出的独有的医院文化[13-14]。每个医院都应该有自己不同的历史传统、不同的心理背景、不同的人员素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突出个性化建设、探索和建立符合社会医疗机构自身情况及独特价值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对于目前社会医疗机构占据医疗市场份额、与公立医院错位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
4.4提升社会、患者、员工满意度是医院文化建设的突出内容
适应医疗服务竞争的需要,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是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从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医疗必然走向趋同[13],检查手段趋同、治疗趋同、软硬环境趋同,在这种形势下唯有不趋同的是患者对医院的感知和信任,所以医疗服务的竞争将转化为患者对医院文化和品牌的信任。因此,医院在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的同时,将不断打造品牌医院,提升社会、患者、员工的满意度将成为医院文化建设一个突出方面。
综上所述,医院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对于社会医疗机构更是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的碰撞和融合,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新医改形势和新的办医格局下,社会医疗机构应立足于自身的建院背景、经营现状、发展目标和医疗服务特色,探索并构建适合本院的医院文化和建设路线,才能立足现有的医疗市场,拥有与公立医院和谐发展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佳佳.医院文化塑造与现代化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5):51-52.
[2]刘运祥,林乐良,李成修.试论医院文化力[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5):334-336.
[3]阳哲,刘治国.基于隐性知识建构的医院文化建设[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2(3):30-33.
[4]刘颖,王国平,白旭斌.新形势下对医院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139-141.
[5]王景明.对我国民营医院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9):12-13.
[6]李芳,杨朝均,徐建中.医学人文培育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12):73-74.
[7]沈鸣.论创新医院文化建设[J].中国医院管理,2010,7(14):127-128.
[8]李成修,刘运祥,尹爱田,等.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1):27-29.
[9]景修京,陈艳才.对医院文化建设的构思与实践[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2(10):743-744.
[10]利奥纳多L.贝瑞,肯特D.塞尔曼.向世界最好的医院学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9-49.
[11]许安庆.医院文化建设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177-178.
[12]姚坚.现代医院文化建设实践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5):53-54.
[13]谢丹.新形势下医院文化建设的反思[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9):2930-2932.
精神医学的就业前景篇2
关键词:医院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发展趋势;关系分析
一、引言
医院文化主要是指在现如今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具有时代主义的文化,医院文化与精神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现如今医院已经成为了物质文化建设的场所。医院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关部门应该对其加以重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只有明确医院文化建设和管理目标,并针对我国党的十主题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才会更好的促进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
二、医院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内涵概述
医院文化一般是指医院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内容,其中物质文化就是医院的一些实际物质,这与医院成立的时间和历史有关。而医院的文化建设则与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有着联系。在现代化的医院中,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就一定要尊崇患者至上、珍爱生命的内容,这些都是医院文化发展和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除此之外,有关部门还应该注重人才的裴炎和引进,只有积极的选择高素质的人员才会更好的促进医院的长期发展。
三、医院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分析
(1)医院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二者间的共同点
医院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医院发展的必要保证,其中医院文化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动力,而文明建设是医院的前进方向,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在现代的医院中,医院精神和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念是医院文化建设的灵魂,也是医院发展的前进动力。只有培养医德高尚、专业技术强的人员才会在实际的发展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2)树立医院文化形象,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医院文化形象的树立关系到医院的文明建设,医生一直被人们视为是一种神圣的职业,也是一种高尚的职业,所以在实际的发展中一定要注重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和建设。在实际的工作中,医院文化形象的建设和树立首先就应该从医生人手,只有培养高素质,职业道德高的医生才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更强的实力,除此之外,领导者的领导能力也是医院文明建设的主要动力。近些年以来,我国多数医院的医生已经顺利攻克了很多医学难题,无论是在临床上还是在理论知识方面都已经获得了较大的进步,这也为实现医院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夯实了基础。
(3)完善医院物质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医院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欠缺,物质文化一般指的就是医院的医疗设备等内容,这些与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如今很多医院仍然不具备较为先进的医疗体系。所以笔者建议医院的有关领导应该积极的引进一些先进的设备,为病人提供优雅舒适的医疗环境,这样才会为树立医院良好的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4)建立医院制度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完善现有医院的文化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医院文化制度的规定和管理就需要符合现实,很多医院都是通过制定一定的制度来管理工作人员,实际上这种管理方式是较为传统的,如何促使他们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是提升医院综合素质的必要保障。所以笔者建议一定要加强现如今医院的制度文化,要让制度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定期的培养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完善的制度管理中能够让人们清楚地意识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学会自觉的维护医院的整体形象。
(5)规范医院行为文化,指导精神文明建设
规范医院行为文化,在规范行为文化的同时对医院的精神文明进行建设,这样才会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实际上对医院实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医护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为医护工作者的发展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医院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医院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只有从根本上规划医院的文化和精神文明行为,才会推动我国医院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精神医学的就业前景篇3
求医方式(helpseeking)是指某个人在感觉到自己已患病或不适时,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寻求医疗照顾的行为方式。由于受疾病的症状、个人的性格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精神病患者的求医途径及机构会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精神病患者求治行为的概述,使我们了解精神病患者的求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便寻求解决措施,从而使患者和家属及早选择专业治疗。这对减轻精神病患者和家属的痛苦,避免患者、家庭和社会不必要的人力及经济损失有现实意义。
1精神病患者的就医概况
国内精神病患者在出现精神障碍时选择的求医方式有:(1)在综合医院内科、神经科诊治;(2)在精神专科医院诊治;(3)求助于迷信、巫术;(4)中医、中药诊治。有研究表明[1],80年代及90年代患者的求医方式相同,依次为(1)~(4)。国外精神病患者的求医方式主要有:(1)求助于全科医生;(2)求助于非正式机构,如宗教等;(3)求助于精神卫生机构,如社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病患者多数首诊于非精神科,这一点国内外都有相同的认识。张静等调查显示[2],95.92%的抑郁症患者首诊于非精神科,伴有躯体不适者则全部就诊于非精神科。杨德森等研究发现[3],精神分裂症患者首诊于非精神科机构者近2/3。杨福收等报道[4]神经症患者全部在非精神卫生机构就过医,仅有21.8%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最短时间内直接到精神卫生机构就诊,这类患者多数因冲动、攻击、伤人、毁物,家属无法控制而求治,其余患者则反复在综合医院就医。Priest等报道[5]精神病患者主要求助于家庭医生而较少寻求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医师治疗。在美国东南部调查显示[6],患有PTSD的老兵在1a内平均有7次到精神卫生机构求医,但平均有18次到内科诊所求治,到非精神卫生机构求医是到精神卫生机构求医2倍多。在加拿大研究亦发现[7],华人家庭常把精神病患者关在家里,与外界隔绝,至病情严重恶化才向西医求助,而最后到精神科求助。精神病患者在最终到专科医院求诊前,多经过了曲折的过程,症状长期得不到控制。患者缺乏正确医疗导向、不知该到何处治疗和不情愿或根本不相信自己应到精神卫生机构就诊。结果延误了病情,耽误了治疗的良好时机,浪费了大量的钱财和时间,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黄鹏钧等[8]调查了70例最终就诊于精神病医院的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的求医方式显示,40%的患者有三个以上的求医处所,在转诊前多数患者辗转于各综合医院,求诊10次以上者达77.1%,54.3%就诊时间≥6mo。杨德森等[3]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从家属发现病情到首次求治,平均延误约3mo,68.7%的患者拖延≥1mo,从发病到首次看精神科平均在病后约4mo;近3/4的受试者在求助于精神科前后曾求助于各种非精神科机构,其中主要为迷信治疗。而中医作为国人广泛应用的一种传统疗法,却极少被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仅占首诊的6.3%。越是偏远地区的患者,选择到非精神科治疗者越多。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神经症患者多求医于非精神科。如求治于综
合医院、中医院、烧香磕头等。另有研究表明[1],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科首诊前求治于综合医院内科,神经科显著增多,但迷信、巫术仍是应付精神疾病的手段之一(4.46%)。由此说明患者的求医方式仍有误区。
2影响求医方式的因素
有研究表明求医行为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受教育程度、个体所处的亚文化环境、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个人经历、对症状的感知、评价、态度、居住地与医疗机构之间的距离以及性别年龄、个人的人格特征等。
2.1求医决定者的文化程度与文化背景
精神疾病有其特殊性,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自知力,求医决定往往由陪护人作出。有人报道[9]约90%患者的求医行为是由其监护人或亲友决定的。决定者文化程度越高,选择到精神卫生机构求医的可能性就越大。杨德森等[3]研究显示,85.2%的求医决定者都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病情的严重性”而延误求医,90.9%首诊于非精神科的自报原因经分析是缺少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国外研究显示受教育年限≥12a的监护人多选择到精神卫生机构求治[10]。文化水平较低的求医决定者,相对缺少医学知识,尤其是精神病学知识,一旦家人患病,往往不能及时利用精神卫生服务机构,而选择他们较为熟悉的、求助便利的迷信等民间治疗[11~14]。Dale等报道苏丹、菲律宾的精神病患者半数求助于宗教治疗,印度和尼日利亚的精神病患者求治于宗教的分别为25.0%和91.0%[15]。提示文化水平及文化背景不同,人们的求医方式也不同。提高整体人群的文化水平,特别是普及精神医学知识宣传与教育,是改善精神病患者到精神病专科求医状况的重要手段。
2.2病情
精神病包括的种类多,症状丰富,主诉症状包括失眠,情绪低落,躯体不适、妄念、怪异行为、幻觉、言语和思维错乱以及情感冷漠等。患者的起病的形式、症状、自我感觉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均有差别。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患者的求医方式。抑郁症和神经症患者患病后逐步体验到各种症状带来的不适,绝大多数认为自己患了某种躯体疾病,往往通过一系列程序主动或被动寻求医疗服务。CMShaw,FCreed等[16]对非洲和欧洲部分地区的研究表明,80%的患者是因躯体不适去看医生,而不是因为心理问题。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求医行为的研究发现,非急性起病、以“内隐”症状为主、被认为是“躯体疾病”者,多就诊于非精神科中西医。起病急、以“外显”病状为主、被认为是“精神方面的问题”,多求治于精神科。被认为是“鬼神附体”或“搞不清病因”者多求治于迷信宗教等治疗。另有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多数由家属送来住院,而神经症患者则家属劝说及自已主动求治于精神卫生机构为主。精神疾病起病形式、临床表现等因素均可影响患者的求医方式。
2.3获取医疗服务的条件
患者不求助于正式医疗机构而多选择亲友、家庭医生或民间治疗师,主要是后者为求治者所熟悉,求治方便,花费少。有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居住农村、到精神科就诊距离远者,多首诊于迷信等机构,反之则多首诊于精神科,这表明求医方式与医疗服务的获得性确有关系。刘铁榜等报道[17],农村神经症患者总就诊率仅52.5%,而求治于精神科的仅7.5%。另有研究[1]显示,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90年代求医方式中前往综合医院内科、神经科及其精神专科主动求治的人数增多,差异有显著或极显著性(P
2.4社会态度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社会的尊重和理解,不愿意被歧视,不愿意与社会脱离。而社会对精神病患者有种歧视的态度。所以患者求医就有所顾虑。黄鹏钧等[8]研究显示,54.3%的患者对就诊于精神病医院有顾虑,其中45.7%的患者认为自己不是疯子而无需到精神病医院求治。国外也有报道社会的态度如歧视等影响了精神疾病患者寻求精神卫生机构治疗的方式。在高层次人群中,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也会因歧视而不去求治或选择非精神卫生机构求治,即使是患有精神疾病的医生也有这种情况。ReidarTysen等[18]研究年轻的医生对精神疾病的求医方式表明,尽管需要治疗的量增加了,但求医的量却没有相应的增加,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精神疾病和耻辱、歧视等联系在一起。最近报道[19],荷兰患有精神疾病的医生中三分之二是自己治疗,没有去寻求专业治疗。SarahWrigley等也有关于歧视影响求医方式的报道[20]。这与国内杨德森等意见一致[21]。这一方面说明了人们精神卫生知识的贫乏,另一方面也表明人们对精神疾病和精神病医院存在偏见,歧视精神病患者.甚至连医生本身都有这种片面的认识,使人们深怕因为自己是精神病患者而被人瞧不起,因而造成患者不敢到精神病医院就诊,使其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2.5非精神科医生对精神病的识别能力
有些非精神科医生对精神病的认识还有些缺乏,从而影响了患者求医。国内有调查显示[4],只有10%的精神分裂症和18.3%的神经症患者被非精神科医生建议到精神卫生机构就诊。黄鹏钧等[8]研究显示,65.7%(46/70)的抑郁性神经症患者转诊前被诊断为神经衰弱而予以一般镇静催眠药物治疗及健脑药物应用,而且神经症难以被识别或更容易被当作躯体疾病,耽误了治疗,使大量医疗费用浪费。CMShaw,FCreed等[16]报道非洲加勒比族的精神病患者被非精神科医生认识到有精神疾病的占27%,而在欧洲白人中有52%的患者被非精神科医生识别。由于很多医院现基本上未设立精神科,其内科、中医科医师往往因为专科的限制对精神疾患不能正确诊断治疗,致使就诊的精神病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2.6目前的治疗水平
现在的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有许多疾病不能完全治愈或控制不复发。这就影响了患者的求医方式以及治疗。有研究表明非洲加勒比族人和欧洲白人拒绝就心理问题求医的原因之一是医生不能解决这类问题,医生只会给药[16]。也有人报道[22]在澳大利亚和维多利亚儿童精神病患者的父母中有38%认为没有任何人能够解决他们孩子的问题。
2.7年龄和性别
年龄和性别也会对求医方式有影响。有研究显示[10],在墨西哥的美国人女性求助精神卫生机构是男性的3.1倍。Oliver.MI等[23]报道英国男性较女性较少求医治疗,而且年轻人亦较少求医。杨德森等[3]报道年龄和性别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求医没有影响,而性别影响其求医机构的选择。
2.8治疗安排
由于中国的国情,这种情况几乎没有。但在一些发达国家,患者看病需要预约,他们只能按照预约单求医治疗。F.P.M.L.Peeter等[24]报道长时间等待第一次治疗安排是影响患者求医率的原因之一。Orme等都有此方面的报道[10,25]。所以是否及时安排治疗也是影响求医的因素。
诸如人格问题等因素均有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求医方式,这里就不具体详述了。
3前景
了解不同背景下精神病患者的求医方式,对提高求医率、治疗效果,减轻患者和家属的痛苦,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都有重要的意义。国民经济、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求医行为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们文化、生活水平,改善医疗条件。在现阶段因经费不足,难以马上兴办更多精神病医院的条件下,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能力,改善对患者的态度,进而给予患者尊重、理解、关心。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精神卫生专业理论与技能培训,加强综合医院与精神卫生机构的合作,提高治疗水平,使患者就诊方便、经济、有效。国外在60年代就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求医行为进行研究,强调在综合医院中实施心理卫生保健服务的重要性。有报道显示[26],由于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医学知识认识与了解,改善了社区精神病患者治疗的条件,德国人对寻求专业治疗有了积极的态度。近年来这方面的理论日趋完善,Godber和Huxley提出精神卫生服务的“过滤模型”[27],虽然这种“过滤模型”未必完全适用于我国,但在综合医院和社区中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在非精神科医疗机构开展联络精神医学服务,并使各类医务人员掌握一定的精神卫生知识,无疑会对改善精神病患者的求医途径,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心身痛苦和经济负担,促使患者早日康复以及减少社会医疗费用有所帮助。总之,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整体人群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卫生水平,加强基层精神卫生机构建设,加强综合医院和精神卫生机构合作,提高非专科医生特别是内科医生对精神疾病的识别能力,同时对精神疾病患者求医方式给予指导,是促使精神病患者早期正确就医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王道金,王小泉.80及90年代精神科患者求医方式变迁的调查[J].四川精神卫生,2002,15(1):29
[2]张静,张建明.抑郁症患者的求医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5):367
[3]杨德森,李凌江.精神分裂症病人求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2,25(4):215
[4]杨福收,胡宪章.神经症患者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求医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1):57
[5]PriestRG,VizeC.Laypeople'sattitudestotreatmentofdepression:resultsofopinionpollforDefeatDepressionCampaignjustbeforeitslaunch[J].BMJ,1996,313:858
[6]PatrickS,Calhoun,HaydenB.Bosworth,etal.MedicalServiceUtilizationbyVeteransSeekingHelpfor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J].AmJPsychiatry,2002,159(12):2081
[7]LinTY,TadiffK,DonetzG,GoreskyW.Ethnicityandpatternofhelpseeking[J].Culture,MedicineandPsychiatry,1978,2:3
[8]黄鹏钧.70例最终就诊于精神病医院的抑郁性神经症病人的求医方式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5,4(1):48
[9]蒋晓军,翟书涛.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及抑郁患者的求医过程及影响因素调查[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9,19(4):318
[10]KarenL,Peifer,TheeiHu.WilliamVega.HelpSeekingbyPersonsofMexicanOriginWithFunctionalImpairments[J].PsychiayricServices,2000,51(10):1293
[11]FriedmanHS.Healthpsychologylsted[M].NewYork:PrenticeHalllnc,1989:40~67
[12]StoneGC.Healthpsychology.2nded.NewYork:JosseyBass[M]Publishers,l982:161~216
[13]BouongRhi.ThehealthcareseekingbehaviorofthementallyillpatientandtheirfamiliesinAsia[J].DepartmentofPsychiatrySeoulNationalUniversity,1990,1:19
[14]DepauloBM.Newdirectionsinhelping.2nded[M].NewYork:AcademicPressInc,1983:45~66,109~138
[15]DaleJR.Modernortraditional?aStudyoftreatmentpreferenceforneutopsychiatricdisorderinBotswana[J].BrJPsychiztry,1984:145
[16]CMShaw,FCreed.PrevalenceofanxietydepressiveillessandhelpseekingbehaviourinAfricanCaribbeansandwhiteEuropeans:twophasegeneralpopulationsurvey[J].BMJ,1999,318:302
[17]刘铁榜,杨德森.从流行病学特征及患者就医现状看当前农村神经症的防治策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5:1
[18]ReidarTysen.Helpeekingformentalhealthproblemsamongyoungphysician:isitthemostillthatseekshelp?[J].SocPsychiatrEpidemiol,2004,39:989
[19]ToyryS.Selfeportedhealth,illness,andselfcareamongFinnishphysicians:anationalsurvey[J].ArchFamMed,2000,9:1079
[20]SarahWrigley.Roleofstigmaandattitudestowardhelpfromageneralpractitionerformentalhealthproblemsinaruraltown[J].AustralianandNewZealandJournalofPsychiatry,2005,39(6):514
[21]杨德森.基础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36~257
[22]VickiCowling.Childrenofadultswithseverementalillness:mentalhealth,helpseekingandserviceuse[J].PsychiatricBulletin,2004,28:43
[23]OliverMI.Helpeekingbehaviourinmenandwomenwithcommonmentalhealthproblems:crosssectionalstudy[J].TheBritishJournalofPsychiatry,2005,186:297
[24]F.P.M.L.Peeter,H.Bayer.‘Nohow’forinitialscreeningatacommunitymentalhealthcentre:rate,reasons,andfurtherhelpeeking[J].SocPsychiatryPsychiatrEpidemiol,1999,34:323
[25]OrmeDR,BoswellD.Thepreintakedroputatacommunitymentalhealthcenter[J].CommunityMentHealthJ,1991,27:375
精神医学的就业前景篇4
关键词:护生;职业素质;实习;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中职卫校是为社会医疗服务行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学校培养的护生能不能成为适应行业发展的真正“人才”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医院已从公益事业向着盈利事业转变,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时,医患之间的关系逐渐变为服务与消费的关系,其中的护患关系更是每一所医院实现优质服务的重要环节,实现的目标就是为了赢得患者对护士乃至医院的信任与尊重。我们对中职护生的培养也要围绕着这些主题展开。
1、现状
本人曾开展过一次各级医院对本校实习生综合能力及职业素质评价调查:
在100份调查表里,较差、一般、好的票数分别为,护患沟通能力为45、27、28;同事之间沟通能力为20、24、56;医德素养为20、29、51;敬业精神为36、22、42;服从精神为21、35、44;团队精神为46、36、18。
从调查结果发现,医院认为45%的实习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较差,医院认为46%的实习护生的团队精神较差,而服从精神、敬业精神、医德素养的“一般”和“较差”的比例都超过55%。
2、护生特点
“90后”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再加上护生绝大多数为女生,都是在家人的呵护下成长,优越感强,自我意识强,对于在学习医学知识、处理人际关系、面对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因而形成的素质基础较差。
许多中职教育学者都认为:中职生这一群体在行为心理上可以用“青涩、多变、可塑”来概括。青涩指情绪的未稳定性,多变指易受影响性,可塑指易于引导的特点。因此这一群体在专业能力的形成、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目标的确立等方面具有“循序渐进,稳步形成”的特点。
3、教材的局限性
3.1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教条、脱离实际、缺乏说服力
中职采用的课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从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不难看出,教材虽说明了这些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和重要性,也有较少的事例,但却依然“口号”,缺乏更多有血有肉的事例去应证,同时也缺少对事例的深入分析,如:从企业的目的、个人的需求等角度去剖析。
例如“诚实守信”,在严重缺失诚信的现实社会里,置各种频发的非诚信的社会事件、道德滑坡于不顾,一味的要求学生诚实守信,不仅上课的教师“心虚”不已,学生也会对此置若罔闻,就算是有了教学的效果,那也是培养了几个不能适应社会、幼稚的学生。
3.2相对护理专业,教材缺乏针对性
在所有中职各专业中护理专业有其特殊性,它所直接面对的是人的健康,而非产品,因此,严谨与责任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包括本校在内的各中职学样大都采用的人教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从类型上看应属综合类教材,针对护理专业特点的内容十分匮乏。
4、改进教学思路
4.1注重护患沟通、服务意识、服从精神、团队意识等职业素质的培养
4.1.1培养护生具有四种素质的重要性
1、护患的有效沟通是医疗护理人员在进行治疗和护理活动中与患者及其家属在信息、情感方面的交流[1],是护患之间联系的纽带,亦是护士的基本技能之一。加强护患沟通技巧的研究,有助于护理工作者对患者顺利地实施治疗和护理,满足患者对医疗信息的需要和减少医疗纠纷[2]。中职学校在培养护生的过程中注重有效沟通技巧与研究不仅对现今有待改善的护患关系有推动作用,也为将来护生们进入临床从事护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服务意识
现阶段就医环境对护理人员的服务品质要求是越来越高,护士服务意识决定着护理服务品质。护患关系更是每一所医院实现优质服务的重要环节,实现的目标就是为了赢得患者对护士乃至医院的信任与尊重。医疗卫生行业特别是各级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所面临的现状是:硬件设备能到了很大的改善,而软件却不尽如人意,很明显的表现在许多从业人员特别是作为医院“窗口”的护士服务意识参差不齐。中职卫校是为社会医疗机构培养一线服务技能型人才的基地,是培养护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护生成长的关键塑形期。学校培养的护生能不能成为适应行业发展的真正人才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而受种种现实状况影响,中职入学护生的对道德的认识还是处于较低水准。因此,上述现状也就决定了我们在培养护理专业的学生时,更应加强服务意识这一职业素质的教育。
3、服从精神与团队意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生产劳动就更加需要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任何团队都是以追求效益作为它的最终目的的,而实现效益的的基本途径就是“发挥领导作用,实现工作高效率”,那领导作用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实现呢?那就是纪律和因服从而产生行动的执行力。如果大家的服从意识很淡薄,那么一盘散沙的一群人何来执行力,结果,效益就是句空话。现如今的各级医院大多已从公益事业转变为盈利性机构,医院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当然也追求着效益,所以,医院里的每一个科室就是一个团队,每一名成员都应保持高效的执行力。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讲,服从就是一种美德,只是许多人都误解了,对“服从”两字很不服气,以为“服从”就会有损尊严,有损个性。于是,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加以引导,使我们的护生从意识上转变,并愿意去实践。
4.2改进教学方法: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采用自编教材的形式适当增加适合护理专业特点的四种职业素质实践教学内容,例如:护患有效沟通三要素,有效沟通的前提基础是心态;基本原理是关心;基本方法是主动,同时设计好护患沟通应用场景实例,要求护生在课前对课程里的应用场景做好前期准备:“想一想,自己该怎么说、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等等”
在课堂上采用情景教学模式,通过角色扮演与讨论,可以使整个课堂教学达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在设计好的以下应用场景:假设今天是12月的一天,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两岁的孩子来门诊输液,当值护士怎样实现沟通与服务。护生们首先应有所准备,以5分钟为一个扮演片断,其后的5分钟进行展开式讨论,并如此循环。笔者的课堂中,护生们曾为“给孩子盖一张医院里的小毛毯”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中,护生们学会了关心,知道了主动,于是,这一课堂就会深深地刻在她们心里
通过几年的实践,护生们都能感觉到原来职业道德课可以做到如此生动,在这样的教与学中,我们能深深的体会,课堂应该是护生们的,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好好把握住教育的走向。
参考文献
精神医学的就业前景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生;创业教育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含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准则,作为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其内涵准则已经渗透到各行业各领域,在医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同样重要。
创业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就是以培养创业精神、创业意识、提升创业基本素质、提高创业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它是一种使人的思想道德境界与法律素养、心理品质等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视野不断开拓,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创业主题不断深化的终身教育,而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技能教育。医学,作为一门专业性,同质性竞争较低的特殊学科,医学生的创业教育不仅关系着医学人才的培养,更关系到促进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医学生创业教育,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思想培养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能力的教育及其过程。
一、培养医学生的创业精神
当前,医学模式正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教育也随之进行着改革,医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也应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结合医学教育的变化侧重培养医学的创业精神。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生就业的口径的单一性,传统观念中医学生毕业后就应该在医院工作,和“创业”是没有关系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创业已经是新时代中各行各业都面临的机遇,所以,医学院校对象牙塔中的医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应该开展创业精神的培养,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用创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事业,用创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事业。
二、树立医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在整个大学教育阶段,不仅在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体现,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等手段开展相关活动,营造浓厚的创业精神的氛围。多层次、多角度、多实践的方式使医学生主动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创业。医学院校要帮助医学生转变观念,拓宽就业创业途径,创新思路,提高创业意识。同时,医学生自己要主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在专业学习之余多了解医疗行业的发展与变化,大胆创新与创业。
三、提高医学生的创业素质
创业素质是大学生具有的创业方面的基本品质,是大学生在后天环境影响和创业素质教育训练下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结构,包括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创业伦理、创业品质等。
创业素质教育是一种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的终身教育。创业素质教育并不是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成为创业成功这,而是培养大学生的一种创新创业精神,勇于担当勇于实践的精神,能够成为历史的开拓者。说到底,医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对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之外的社会属性的要求,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以外,还要使之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之成为未来社会的强者和创造者。
四、拓展医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指的是创业的技能,包括创业的计划与决策、人事管理、市场营销、生产运作、财务管理等传统的管理能力以及把握商机、创建团队、善于沟通、高效融资等创业必备的能力。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未涉及到相关专业知识,就要求医学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之外增加就业创业课程的内容中突出创业技能的培训,创业是一个实践过程,创业能力不可能通过创业一墩而就的,它需要在创业的实践中去提高、发展并完善。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在医学生培养教育工作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医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不仅是医学教育的要求,更是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精神医学的就业前景篇6
这个逻辑关系可以用传统医学的“精、(同“气”)、神”的相互转化来参照:“精”是人们先天所具备的能量基础,“气”是人们将先天能量基础开发释放出来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运动特质,“神”是上述运动特质赋予我们内在和外在能力的表现。把人比作一台蒸汽机车:火车头载运的煤炭是“精”(蕴含能量而不发生);锅炉里燃烧的煤炭和涌动的高压蒸汽就是“气”(能量可视化的表现);轻快地穿越在山岭中,生机勃勃的火车给人看到的就是“神”。煤炭要燃烧才能“练精化气”,蒸汽要推动车轮才能“运气为神”。这就是“精、气、神”之间的关系。歌词中所唱“……今天的中国龙,才有精气神……”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养精蓄锐、练精化气、运气为神”的良好状态。
扯远了,回来看看《电子病历应用分级标准》,在“征求意见稿”中已经密密麻麻列出了296条应用描述,这些描述针对9大类角色,37个使用场景中每个使用场景给出了从0到7的8个不同的“应用水平描述”。可以预见的是:在《评分标准》正式之前,场景和涉及角色还有可能增加。
每个应用描述从0级到7级,难度上升的飞快,而且在2级以上考察重点逐步从软件系统功能,系统间集成能力转移到“知识库”使用和临床决策支持功能。举例来说,在“检验申请”场景中:在0级和1级只需要能够在系统中下达申请单,并传输给检验系统,这是个纯粹的软件功能和集成水平的要求;但是到了3级和4级的时候,就需要申请单直接与检验标本关联,并且下达检验单的时候能够有相关适应症信息的提醒,在这个阶段实际上开始要求用户在系统中整理并利用一些临床知识库数据了;进一步上升到5级和6级的时候,需要医生在下达检验申请单的时候,系统能够根据患者性别、诊断、临床路径条件给出相应提示甚至建议检验项目,可见在这个阶段,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规范知识库扮演了核心的角色。用中医的话来说,系统功能和数据的“精”,已经炼化成为临床知识和决策支持的“气”,开始直接用于日常的临床诊疗行为的支持和质控了。
毋庸讳言,国内任何医疗机构想在短期内达到5~6级应用是不现实的,这个应用水平甚至不是通过大规模信息化投资就能够达到的。完备的临床诊疗规范知识库和辅助决策(质控)功能,首先需要以单病种数据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广义电子病历系统)的建立,然后需要用户在这个系统上相当长时间的业务数据积累和诊疗规范精细化改进。这样一个从数据采集,数据整理到临床知识库形成的过程,别人无法代劳,只有在医疗机构自身的单病种管理过程中逐步“练精化气”积累完成。
【精神医学的就业前景(6篇) 】相关文章:
小学学校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2024-06-19
季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6-11
转正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1
数学教研组教学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0
幼儿园大班的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班主任家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慢病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4-28
工程机械的含义(6篇) 2024-07-27
精神医学的就业前景(6篇) 2024-07-27
文化对语言的重要性(6篇) 2024-07-27